FOF体育官网入口FOF体育官网入口摘 要:歌会文化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其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社会变迁视角下,探究文化变迁,特别是以歌会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强调分别探讨对应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并探究在社会变迁这一社会情境中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
对歌,是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最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瑶族也不例外,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朵鲜艳的奇葩。我国湘南地区的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是瑶族人口聚居最多的一个县,有“神州瑶都”之称。对歌会通常作为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或者庆祝传统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而存在。每年的二月初一(赶鸟节)、六月六(尝新节)、十月十六(耍歌堂节,又称“盘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都会有对歌会的民俗活动。在每年农闲之日或者传统节庆活动期间,来自瑶山(大路铺一带)各个村寨的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相约在山林河边对歌,称作“赶歌会”,用歌声抒发心声,形成瑶歌对唱、赛歌的宏大场面。
对歌不但唱情,还比智慧,是在一定的曲调基础上的即兴发挥。在漫山的歌海里,人们谈情说爱、互诉衷肠,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对先祖心怀感恩,抑或是传播知识甚至风趣调侃,用歌声表达他们对人生、爱情、家庭、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看法和追求,无不展示着瑶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歌曲是了解少数民族灿烂文化的窗口,瑶歌包括了生产活动、礼仪知识、对歌斗智等内容。热闹非凡的瑶乡歌会不仅有传播知识、庆祝丰收的多重文化意义,也是青年男女表情达意和人们走亲访友的重大民间盛会。
民俗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著名的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指出“一个民族的民俗就是这个民族的自传体民族志”。因此,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意义。“民俗在社会中一旦形成,就成了一个自控又自动的独立系统,并以相对的稳定性,陈陈相因,延续承袭。只要适合这一民俗事像的主客观条件不消失,传承的步伐就不会中止。”民俗的这种超时空传承特性决定了歌会民俗传播的广泛性和持久性。然而由于民俗的传承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除自身的发展外,还不同程度地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心态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歌会民俗在其传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冲击。
社会变迁一词源于西方发展社会学和现代化理论,在现代已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现象的变迁”。社会变迁既包括经济、政治等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组织、风俗、心理等局部性的变迁。社会学家认为,20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就其范围来说,是世界性的,就其深度来说,是社会结构层次的,它给全世界带来的冲击、变动、影响及其结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有着巨大动力作用的历史事变,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性质上区分开来。学界把这一巨变过程概括为现代化过程。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存在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差别和性质上的分野。现代化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社会变迁往往与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决定和制约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歌会作为人们日常行为活动之一,在现代会过程中,对歌会的变化是民俗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文化变迁的进程。本文从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对歌会”的变化出发,探究民俗文化的传承。
回顾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情况,那时歌会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像现在这样固定为节日庆祝的那几天或者是赶集的那一天。在日常生活中,瑶族人民常常以歌代替语言,瑶族民歌是人们寻找欢乐或解除忧愁的一种心声。为此,瑶胞自幼就开始学唱歌。瑶家每年除夕之夜,长辈就教晚辈唱歌。男的学唱红白喜事的“贺歌”,待人接物的“礼节歌”,生产劳动的“气节歌”、“知识歌”等等。女的学唱“绣花歌”、“生孩子歌”等等。这些歌都有一定的格调,让孩子自幼就学会了,出到社会上好应酬。平时,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往往一个故事唱一个晚上,就像山溪流水,娓娓动听。由于唱歌如此风行,瑶民上山劳动,在田间地头即兴而唱,以歌对答,或放喉斗歌,你唱我和,情趣盎然。辛勤劳作的疲惫得到安放,而后兴尽而归。瑶歌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是他们沟通心灵,交流经验的主要方式。因此,不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民俗生活中的恋爱、婚姻、走村串寨、探亲访友等方面,到处都有瑶歌。江华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常常借歌抒情,以歌言志,无论是祭祀、迁徙、记事还是恋爱、婚丧、喜庆、迎宾、送客,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凡人琐事,远自盘古开天,近至眉毛眼前,都可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因此,瑶歌歌会随时、随处可见,是一种富有多重文化内涵的民俗文化现象。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接触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焕发出的生机和活力给瑶乡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瑶族民歌产生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现代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冲击着人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歌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一是歌会受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港台、日韩和欧美流行文化的传入,作为一种过去的、单一线条的传统瑶族民歌,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审美要求。
二是歌会参与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对歌会上,男女老少,热闹非凡。在现存的对歌会中,中老年人居多,他们从附近的村寨赶来,有的走路,有的乘车,热闹的对歌会上,年轻人极少(这与农村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有一定关系),少有的几个也只是围观看热闹,虽然有着瑶族人的民族身份,但是不会说几句瑶话,更不用说能听懂瑶歌中的歌词大意了。此外,随着文化旅游和全域旅游开发的继续推进,政府对歌会的举办十分重视。近年来,当地政府都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组织歌会,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瑶歌对唱活动保护、传承瑶族文化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在于:“文化塔台,经济唱戏”,即考虑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歌会的举办自然地偏重于对旅游目的地或民俗文化事项的宣传所带来的效益。因此,在对歌会的表述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由于政府目的和兴趣转移而造成的随意性。当然,组织歌会的部门也越来越意识到加强民间参与的重要性,并力图逐年增强民间参与的力度。
三是歌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在田间地头、山林小溪边即兴而唱。现在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当地赶集的日期、节日庆典期间)赶往集市附近的山林。对歌会活动中,也有一些民间歌手会用手机或者平板摄像和录音对歌会现场进行记录,他们说遇到天气不好不方便出门的时候,在家里使用手机在微信群里对歌。有研究表明,信息时代的到来,便于人们沟通的通讯工具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实际疏远了人际关系,但在这里,却是一个例外。
文化变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子系统,任何文化都是变迁的。与世界上所有文化一样,瑶族山歌会同样也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时缓时急的变迁。由于现代意识、国家力量的制度化介入,歌会中一些文化因素被保留下来,有的渐渐衰退消失,有的重建再创,有的则在原来的基础上被注入了新的内容,甚至有的因素被加以重组和置换。这一系列的变化是文化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当今所有民族文化都正在经历的必然变迁。鉴于以上考虑,本文对瑶山歌会的传承做以下几点思考: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各种文化要素组成的相对稳固的自足系统,它本身有其运作的内部规律,就是传承机制,它既有使文化纵向传递的动因又有横向吐故纳新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创新调适机制。
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发展与创新瑶族民歌,不仅是保护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用音乐为将来谱写今天的历史,以及为后人传唱当今的风貌。随着社会的进步,瑶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瑶族民歌生
存的根本,再也不是生活、生产与土地,而是慢慢地走向了现代化。创新瑶族民歌,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受众的审美需求。从传统到现代这个发展过程中,瑶族民歌要与社会发展接轨,要与时俱进,同时也要加入传统音乐的元素,两者结合才能创造出独具匠心、具有中国特色的瑶族民歌作品。在2009 年上海东方卫视推出的综艺节目《民歌大会》上,各种形式的中国民歌都是年轻一代的音乐家编曲演唱,在保留了中国民歌独特旋律和民族生活内容的同时,运用大量现代的音乐表现手法去重新为民歌编曲,用时代的音乐语言去歌唱时代。另外,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再创作,堪称传统艺术在当代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典范,让戏曲重新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成功地使昆曲回到主流媒体的视野中。因此,传统民俗文化也不例外,它们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可以唤起青年人的热情,人类优秀的文化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对歌会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同时,歌手传承是一个重要的直观问题。在歌会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在于会说瑶语、会唱瑶歌的人越来越少,这也直接影响了对歌会文化的表述。在歌会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虽一直在讨论增强民间参与性,但由于瑶歌歌手的缺乏,民间自发来组织歌会的参与者中大部分是年纪比较大的中老年人,青壮年人能够参与到其中的几乎很少。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瑶族歌曲通过口口相传得以传承。口传文化的保护是一个长期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资金。瑶歌传承人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这牵涉到传承该文化因素的关键,即消除对瑶歌传承的淡漠意识。瑶族民歌的继承需要一代一代的人们去努力。但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当前有极大创作量的流行歌曲冲击着青少年市场,瑶族民歌很难渗透进他们的欣赏领域。文化消费进入快餐时代,人们追求新奇、刺激,人们越来越不自觉的远离传统,仅靠现有的瑶歌传习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的课堂教育应该承担传统文化的传播。进一步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在开设汉语课的同时,学习瑶语,唱瑶歌,培育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认识自己的文化并积极投入其中。
勃生机。用计算机来对瑶族歌会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处理,再通过投影仪或大屏幕来展示音乐画面和各种声响,以及通过网络将最新的瑶族音乐直播实况放映在大屏幕上,以便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③赵旭超.粤北瑶族耍歌堂歌的艺术特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7)
永州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地址:永州市冷水滩区湘江东路29号永州日报社内 (新闻稿件) 咨询投诉电话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